最早也许只有文人知识份子,或者作家,会终日泡在咖啡馆里,但是现在业务员跟客户约在咖啡馆碰面,学生在咖啡馆写作业,情侣的约会在咖啡馆,老友相聚也在咖啡馆,咖啡馆取代了家里的客厅,公司的会议室以及学生的书房。
「我们在某某咖啡馆见!」是现代人每天会说上好几次的话,而选择什麽咖啡馆也呈现了自己的品味,生活态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方法。
创立星巴克连锁咖啡的霍华萧兹三十多年前把米兰咖啡馆的氛围带到美国,让咖啡馆里不只有咖啡香,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当地社区的对话。咖啡馆变成客厅空间的一部分这样概念立刻席卷世界,很快在全世界复制出数以万计的连锁咖啡馆。
因此,咖啡馆已经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咖啡馆的空间,泡在咖啡馆的时间,也彰显出人与环境互动的氛围及独特的价值观。
二十世纪初,着名的作家阿登伯格就写过这一段赞颂咖啡馆的诗:
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麽,去咖啡馆!深恋的情人失约,你孤独一人,形影相吊,去咖啡馆!
你跋涉太多,靴子破了,去咖啡馆!
你所得仅四00法郎,却愿意豪放地花五00,去咖啡馆!
你是一个小小的官员,却总梦想着当一个名医,去咖啡馆!
你觉得一切不如所愿,去咖啡馆!
你内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去咖啡馆!
你仇视周围,蔑视左右的人们,但又不能缺少他们,去咖啡馆!
等到再也没有人相信你、借贷给你的时候,还是去咖啡馆!
我的咖啡时光
我不常上咖啡馆,除非有朋友邀约碰面,但是我也喝咖啡。每天早上起来,泡一杯咖啡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天色慢慢转亮,城市逐渐清醒;第二杯咖啡是在午饭过後,在上班前泡的。
我不是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藉由一杯咖啡彷佛在身边围出一个「结界」,一个不受干扰的时空,可以暂时停下一切,整理自己的情绪与心灵。
是的,我的咖啡时光是一种仪式,就像跨年倒数,庆生会或祭祖一样,仪式对渴望意义的人类而言,是重要的,而且仪式是一种转换,让之前与之後画出一个明显的区隔,让自己确定从这个时间点之後是不同的。
我们是庞大社会体系的一小颗螺丝钉,每天走着相同的路,搭同一班车,做着一样的事,生命似乎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流逝了,午夜梦回,难免惶恐与迷惑。因此,如何创造出属於自己的仪式,可以给我们生命带来一些新的力量。
咖啡赐给我神奇的力量
咖啡除了这种仪式性的心灵力量之外,许多人也透过咖啡来提神,或者在必须熬夜加班时的依靠。
的确,咖啡里的咖啡因是一种提神作用的药物,没错,它可以算是药物,刺激我们的大脑神经,具有消除身体的疲劳感以及提高注意力与警觉心的作用,还会破坏引起我们睡意的内分泌,剥夺我们睡眠的慾望。
有科学家认为,十九世纪初,咖啡在欧洲大受欢迎,开始出现大量的咖啡馆也刚好是工业革命开始,同时电灯发明,人们从根据太阳的作息,转换为依时间来安排工作的日夜不分的生活,因此人类刚好藉由咖啡来克服先天的睡眠习惯。
虽然有人担心这种作用在神经系统的药物变成日常的饮品,会不会有负面作用,幸好咖啡因跟其他成瘾性的药物不同,很少被滥用产生後遗症,因为咖啡因本身就会倾向於阻止我们过度使用,因为当我们饮用过量时会精神紧张,坐立难安,也就不会想继续饮用了。而且若是成瘾之後,戒断的症状并不严重,也容易戒断,所以目前还算是被认可的安全食品。
人人都想开咖啡馆
前阵子,有家科技大厂老板感叹年轻人都没有志气,只想开间咖啡馆,安於这种小确幸。我倒觉得梦想着开咖啡馆也没什麽不好,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做神圣伟大的事业。开一家小店,贴心地服务别人,让人在生活中拥有一点美好,一点幸福的感觉,就是很有价值的贡献了。
台湾若要和别人比财大气粗,比工厂占地数十公顷、容纳几十万个生产线劳工,绝对是比不过的,也没有那个必要;台湾的优势应该是在於创造了华人地区最适合生活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成为生活型态的先驱者,以及软性经济的创新者。
如果台湾到处都有很有气质的咖啡馆,那麽也会形塑出一条很有气质的街道,很有气质的社区,串连起来就是很有气质的社会。
这十来年,我一直主张,也不断在各种场合鼓吹应该珍惜台湾的土地风貌与生态环境,保留与在地生命有关的产业结构与历史记忆,让台湾成为华人社会最有文化深度、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让全世界的华人在努力工作打拼赚饱了钱之後,能够到台湾来渡个长假,再加上结合台湾的健康美食,宗教文化及灵修体验,创造出另一种经济模式。
点我加入幸福熟龄FB粉专,健康快乐每一天
(本文获「伟文随笔」授权转载,原文刊载於此)